“如何有尊嚴地老去”已成為人類共同面對的重要生命議題。上海作為中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超大城市,憑借其獨特的城市化路徑和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為這一全球性議題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樣本與文化資源。
在全球老齡化進程與數字技術發(fā)展相互交織的背景下,2025年9月13日,“人工智能時代,好的城市生活應是什么樣的?”講壇活動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舉行。圍繞主題中的“人工智能”“老齡化”“城市生活”等關鍵詞,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和中文系教授王曉明、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紀鶯鶯、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趙千帆、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館長曾玉蘭四位嘉賓進行了討論分享,活動由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陳昶主持。

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館長曾玉蘭(右一)發(fā)言。本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吳棟 圖
曾玉蘭首先講述了本次主題的緣起。她表示,多倫美術館強調與周邊社區(qū)的關聯度。2020年,美術館做的名為“公園”的項目關注到上海公園里數量眾多的老年人,通過該項目,美術館深入觸及了周邊社區(qū)老年人的生活與精神狀態(tài),并意識到自身作為社區(qū)機構有責任去回應這些群體的需求,以及討論“老齡化”這一個社會議題的緊迫性。
陳昶向曾玉蘭提問:在關注老年群體這一問題上,美術館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關注方式有何不同?對此,曾玉蘭回應道,美術館更傾向于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推動這一議題的討論,并且盡可能觸達更多人,引導他們關注“老年”這個整體,而非只關注于某個特定的老年人群(如阿茲海默癥、失獨老人等)。
今年下半年,多倫美術館將與社區(qū)聯合,圍繞“老齡化”議題,發(fā)起一系列藝術項目。“在中國的文化與經驗中,衰老意味著人生的終點,對于生命的終極思考,大眾通常避而不談,而由于問題尚未擺在年輕人面前,年輕人亦沒有感到問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痹裉m希望美術館能引發(fā)一次深度思考和討論,促進全社會更廣泛關注“老年”這一議題。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陳昶(左一)主持活動
趙千帆提到,人文學科的學者在關注老年問題時不同于醫(yī)學或者公益組織的地方是會更多從文化方面切入。比如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如今人們談論的老年更多是一個管理學概念,而生命哲學意義上的老年已逐漸為世人淡忘。所以說到老齡化問題時更多涉及退休年齡、退休金、退休生活安排等,而無關乎人類整體的生命感受?!拔膶W中大概不會專門設有‘老年文學’這樣的分類,因為如果說文學是對感性經驗與想象世界的表達,那么對老年人的關注就與對人性整體的關切是聯系在一起的,不會僅限于管理學定義下的某個特定年齡類別?!彼J為,這正是人文學者參與老齡化問題的討論時能夠作出的重要拓展。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趙千帆(右二)發(fā)言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fā)展的當下,老年問題有哪些時代困境?”陳昶向紀鶯鶯提問。紀鶯鶯表示現在依然難以定論“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在什么意義上改變了人類感受情感的方式”。她覺得研究者需要思考人工智能對人的情感和感受世界的方式結構所帶來的影響。紀鶯鶯談到了她的兩點看法:一,老年人在經歷互聯網原住民理解互聯網曾有過的抽象過程,它同樣可能讓家庭關系變得淡薄。二,大眾在談論老年群體的時候,往往并不針對一個特別明確的社會群體。“‘老年’在心里映射出的往往是自己家里的父母或長輩。換句話說,很多在關切老年問題的時候,實際上談的是自己的家庭關系和代際關系?!奔o鶯鶯說。
王曉明將發(fā)言的重點放在了人工智能的大規(guī)模應用對政府治理的影響之上。數字治理的大規(guī)模展開,和作為其前提的治理對象的大規(guī)模數碼化,會在多大程度影響并改變政府治理的方向?這種方向的變化最終會表現為對社會生活中的萬事萬物的重新定義。“數量比質量重要,可以量化的比無法量化的重要的,可以比較的比難以比較的重要…… 如果人工智能的大規(guī)模應用將數字治理推向了以上這樣的方向,那么,藝術、文學等等就變得尤其寶貴,它們提供了對社會生活的與數字化治理不同的另外的感知視角和定義?!蓖鯐悦髡f。
紀鶯鶯認為,由于年長者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漸形成的數字化過程,而對年輕人來說,幾乎從一開始便已經生活在這個體系里,這使得人工智能時代年輕人所面臨的挑戰(zhàn)會比老年人更大,因為他們沒有經歷另一種視角。陳昶認為在當下信息過載同時又處在信息繭房的碎片化時代,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參與公共活動變得越來越少了,自己并不能下判判人工智能帶來的新的城市生活形態(tài)好或不好,但新型的社交模式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探討。

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和中文系教授王曉明(左二)發(fā)言
趙千帆還從一個網絡流行詞“歷史的垃圾時間”談到,現在人們往往認為老年是“人生的垃圾時間”,這是因為管理的本質是以利潤增值為導向的,對人口的管理亦然。所以說管理學意義上的老年概念會制約我們對老年的想象?!耙酝械奈幕A段,人們對老年的想象更豐富,比如中國古代‘老’就是一個獨特的審美觀念 :書法、繪畫上會說‘工夫老到’等,詩歌上有‘庾信文章老更成’的說法,更不用說戲曲、小說里‘老人’是重要的審美類型。但今天這種經驗正逐漸變得稀薄。這就與在被管理的社會中人們的經驗方式逐漸被利潤導向的管理所塑造有關?!彼在w千帆認同王曉明的說法,“管理”會極大影響人們的感受與經驗方式。因此,一旦從管理學角度進入老年問題,就會發(fā)現老年人的時間與價值被人為地壓縮了,隨著這種觀念不斷強化,就出現一種吊詭的情形:隨著人類整體的老齡化,人類對老年的經驗能力卻在日益喪失。“現代社會越來越以年輕人為榜樣,提倡以‘震驚’與‘創(chuàng)新’的方式去感受和行動,而越來越不重視‘積累’‘反思’與‘沉淀’。老年經驗的損失意味著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正在逐漸喪失?!闭f到人工智能,趙千帆認為它會帶來雙重挑戰(zhàn):一方面加強原有的數字化、分類化、以利潤增值為導向的模式;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促使人類探索自身更多潛在的可能性。如果人工智能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老年群體的可能性,那也會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年輕人的可能性,畢竟在時間管理的壓力下,每個年輕人都在隨時計算自己與老年的距離。

觀眾互動環(huán)節(jié)
現場,來自長春居委的慎女士認為,美術館談的這些東西應該是年輕人去探討的。自己(老年人)該被時代淘汰了。針對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即將發(fā)起的一系列與老年人相關的藝術項目,澎湃新聞記者提及,如現場慎女士所言,似乎多數老年人自認為難以接受新事物,那么美術館將如何考慮老年人在藝術項目里的角色?以及藝術項目是否有目標受眾?
曾玉蘭認為,美術館的目標不是專門為了給某一類人看。公共空間應該無差別向所有人開放。讓所有進入這個空間的人都享受到平等的文化藝術權利。美術館之前做過一個項目“我想對你說”,它起源于一個藝術家與自己孩子之間的對話,后擴展成一個讓年長長輩與孩子對話的項目。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一直警惕不要帶著精英視角,也不要以教育者的身份去面對公眾。展覽項目不是為了向公眾提供一個固定的事物,而是編織了許多開放的結構,這就是展覽的意義。觀眾走進展覽后,不是僅發(fā)現了一件藝術作品,而是在與藝術家作品、展覽理念對話的過程中發(fā)現了自己。對我們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但未來的社區(qū)項目存在難度,難度植根于我們特殊的文化現實,包括教育水平和理念。老年人或許會覺得藝術只是年輕人喜歡的,與自己無關。但美術館希望所有人都能來嘗試,“因為當代藝術的魅力正是在于不斷打破邊界與固有觀念,促使人挑戰(zhàn)已有權威,并發(fā)現新的可能性?!痹裉m說。
?一位觀眾認為,如今年輕人面對遙遠的“養(yǎng)老”問題的主流聲音是認為“老了之后有人工智能幫我們養(yǎng)老?!彼龂@本次活動討論主題向嘉賓提問:“好的”城市生活是怎樣的?對此,王曉明認為,好的城市生活意味著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支持與幫助,另一方面,人們能夠自主地參與對城市生活安排。“好的城市一定是民主的,也是一個讓每個人擁有較大自主權的城市。不只是政府管理,也是市場提供服務,同時市民可以自己組織、互相幫助。這才是好的城市生活的體現。”王曉明說。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