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李子柒的視頻宛如一股清流,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觀眾。她用鏡頭記錄下傳統(tǒng)技藝與田園生活的美好,讓我們看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在我心里,卻由衷希望她能早日商業(yè)化。這并不是希望她變得浮躁,而是對她內容價值的由衷認可,以及我們的非遺能夠真正“活”過來、走進日常生活。
“同款難求”:獨特性成就不可復制的魅力
關注李子柒的人大概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看著她視頻里那些精美的手工藝品、服飾與小物件,總忍不住想擁有同款。比如那條質樸又別致的藍色發(fā)帶。彈幕和評論區(qū)里,常常有觀眾問:“哪里能買到同款?”熱心網友回復:網上搜不到,這些都是她親手做的。

去年回歸公眾視野后,她在一些活動中佩戴的自制非遺飾品也廣受喜愛。比如在成都非遺國際節(jié)上,自己動手做的植物染長裙、苗繡耳釘,抖音華彩晚會上佩戴的絨花鳶尾花耳釘和絨花發(fā)箍。

這種“無法擁有同款”的感覺,起初或許令人有些遺憾,但細細品味,反而更凸顯了李子柒的獨特與不可替代。
"從0到1的感覺實在誘人":"云體驗"帶來的滿足感
李子柒的視頻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她毫不吝嗇地用大量鏡頭完整呈現(xiàn)“從0到1”的創(chuàng)造過程。
看她將一鍋葡萄皮,經歷浸泡、熬煮、固色、沉淀,變成天然染料;山間的竹子在她手中經過砍伐、打磨、組裝,變成古樸的沙發(fā);小時候睡過的舊木床被拆解重組,做成充滿詩意的曲水流觴桌;破舊的雞棚,一點點被改造成田園風的衣帽間;圍上一圈竹籬笆,種上牽?;ǖ人兂梢幻胬寺▔?#xff1b;記錄一粒稻谷從土地到餐桌的全過程……

無論是春種秋收的農耕場景,還是舊物改造、染布制衣等傳統(tǒng)工藝,她都細膩記錄每一個步驟,將漫長甚至略微枯燥的過程,轉化為充滿美感的視覺藝術。盡管我們沒有親身參與,卻仿佛透過屏幕經歷了整個創(chuàng)造過程,這種“云體驗”帶來的滿足感格外強烈。
三、"情緒價值"拉滿:非遺傳承與商業(yè)化的雙贏可能
說到底,李子柒帶給我們的是極為珍貴的情緒價值。在觀看視頻的十幾分鐘里,我們收獲了“治愈感”“成就感”,以及每一幀精心構圖所帶來的“審美體驗”。這種情緒價值的傳遞,本身就是最高級的“種草”。

她將這種生活理想,越來越多地與“非遺”技藝相融合,身體力行地展示那些瀕臨失傳的手藝,并思考如何讓它們自然地融入現(xiàn)代生活。2025年初,她在河南春晚上穿的紅色改良漢服,店鋪同款被“問爆”;時尚雜志中佩戴手藝人的竹編胸針與發(fā)簪,同樣爆火出圈。
因此,我真心期待她能早日找到一條合適的商業(yè)化路徑,將這些非遺轉化為現(xiàn)代人愿意使用、佩戴的日常好物。希望她那份獨特的匠心,以及她所守護的非遺微光,能通過一種健康、可持續(xù)的方式,照亮更多人的生活,讓那些非遺手藝人獲得穩(wěn)定的收入,被這個時代更好地看見與珍視。

期待李子柒的商業(yè)化之路早日開啟,讓這份承載著傳統(tǒng)文化與匠心精神的美好,以更持久、更深入的方式融入我們的生活,也讓更多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fā)出蓬勃生機。
相關稿件